4.4.14

日本 - 京都

搭巴士遊京都



酒店鄰近商業區,正值上班時間,我最喜歡看這個場面,你忙嘛..我就好悠閒呢,哈哈!火車站的旅遊小亭擠滿了人,以中年女士最多,順手取了一份資料,回想首次自助遊九洲,那時資料缺乏,對著高昂的交通費,又不懂得參加當地團,差點與同伴鬧翻,現今資訊泛濫,已沒有難度可言。

100號巴士算是旅遊線,駛經幾個主要景點,站頭又在火車站正門外,很容易找呢,京都的巴士全是單層的,設計有點舊,不能應付龐大客量,但車頭置有顯示版,十分方便。買了一張全日票,司機懂得簡單英文,京都的交通系統只簡單分了市區和郊區兩個區域(zone),市區票一律每程¥220,郊區票就上車時先取「整理劵」,下車才計算車資。京都的巴士也很「進步」,原來有英語廣播,而且是「正宗」美式英語。

巴士在三十三堂停站,很多人下車,三十三堂對面是京都國立博物館,值得遊覽。三十三堂正名是蓮華王院,始建於1164年,1266年重建,本堂正面有33支木柱支撐,中央有一座千手觀音像,左右兩邊各有500尊千手觀音像,而京都國立博物館是日本三大博物館之一,展覽京都各寺社的寶物,可惜只得一天時間,惟有放棄。

在五条坂落車,清水寺與車站相隔一大段路,過馬路後沿斜路直上,行一會便有分叉路,右邊較平坦,而左邊一條名為「清水坂」,沿街有許多商舖和紀念品店。清水寺位於高地,來到寺院前,台階已擠滿遊客,商店亦開始營業。

正門入口是一座橘紅色牌樓,名叫仁王門,兩旁有櫻花點綴,天氣甚為和暖;前院免費參觀,院內清雅古樸,滿庭櫻花,看得開心,過了經堂便需付門票,入場費卻十分平宜。進門不久便是清水舞台,與奧之院遙遙相對,下面便是大花園和著名的音羽之潼。清水舞台建於崖上,用了139根大木柱支撐架構,高約12米,有4層樓高度,樑柱之間用了接榫技術,没用一根釘子,但正殿卻不准進入。


過了清水舞台又有分叉路,後面是地主神社,供奉姻緣之神,有許多紙卷繫於神社前;左邊亦有兩座神社,有女生正在拜祭。來到奧之院,正是拍攝清水舞台最佳位置,這兒人潮處處,相當熱鬧。隨著人群行上小丘,這處能望到整個清水寺和京都市的;繞了小彎到後園的三重塔,人群少了,環境變得幽靜。日本的石頭土地公公也頂可愛,石頭掛了一塊紅色花布(純色也有),有點像「水口堅」。


返回大路,前方便是音羽之潼,遊人排隊喝水,相傳可防預疾病和災難,是日本十大名水。從舞台底下望上,木樁架構四四方方,看來十分穩固,出口處有一個小池塘,櫻花投影頗秀麗,可惜今天密雲,光線很灰,池水變成墨綠色。過了這處便是出口,走了一圈也不過一小時。清水坂的商店擠滿遊人,手信以餅食為主,有許多遊客幫襯。


沿著清水坂行了一段,來到分叉路口,許多人從右邊的小街出來,原來這小街是三年坂,又名產寧坂,三年坂完成於808年,即是大同三年,所以名為三年坂;這街通往子安塔的,子安塔是祈求平安產子的寺院,故名泰產寺。

前面的長樓梯共有46級石階,比較陡峭。剛步下石階,有一白面貎似藝技的女子迎面而來,行色匆匆,有理無理,立刻拍下。此街兩旁全是日式木屋,大多改為小店和茶室,但外貎仍有古意。過了三年坂便是二年坂,小街建於大同二年,也有一條樓梯,卻只有17級,兩旁盡是兩層高的古董木屋,可惜街上電線太多,大煞風景。


二年坂很短,街口有指示往高台寺,左轉走下橫巷路口,又見兩個白面日本姑娘影相,她們其實亦是遊客,剛參加完藝妓訓練班,借了衣服外出影相。


路口右轉便是寧寧之道,小通道右邊貼著高台寺,左邊是住宅,沒有特別。街上有幾輛人力車,車伕全是年青力壯的小伙子,大概是學生賺點零用吧,突然見有兩名健碩白面姑娘上車,嘩!西方女子來的,感覺是男扮女裝,嚇死我哪!寧寧之道中間的十字路口,左邊去八坂神社,右邊是丹山公園,直行是知恩院。路口種了一株大櫻花樹,大則大矣,可惜枝幹疏落。通往八坂神社的小路兩旁全是食檔,雖然有點肚餓,但見炒麵賣¥600,最平宜是豬肉包,每個賣¥100


八坂神社免費參觀,但很擠迫,神社全是橘紅色建築,建於656年,以祇園祭和新年舉行的白朮祭最為著名,主殿前面有一座四方木架,掛滿白色長型燈籠。



看了一會沿路折返,神社後園除了坐滿賞櫻的人群外,還有人露營,嘩,露營呀!晚上也許另有一番風味吧。而丹山公園是不能通往知恩院的,公園置了小橋流水,也有許多人席地賞櫻,有些還帶備睡袋。


知恩院的正門「黑門」是一座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木造大門樓,高約24m,也是世上現存最大的木造門樓,黑門兩旁有白色櫻花襯托,景色優美。


知恩院大殿建於1619年,供奉法然上人;本堂由德川家光於1639年建成。遊人可以繞大殿一圈,大殿走廊由木板架起,表面平滑,上去先脫鞋,後面樑上有一條名為「忘記傘」的木條,原來懷有其中一個「7個不可思議」的鄉野神秘傳說。知恩院的側堂有一座小小的方丈堂,裡面藏有狩野尚信的畫作和信政的木刻畫,這兩座側堂亦是江戶時期最具代表的建築物。


下一站去銀閣寺,巴士站位於祇園大街,於是又要穿過八坂神社,再看一次這座橘紅色神社,據說從前的藝妓常到這兒祈福,它亦是關西最歷史悠久的神社之一。忍不著美食誘惑,吃了一個魚型豆沙餅,嘩,好甜呀,但熱氣騰騰口感甚好,神社正門是一座9.5米紅門綠瓦大石鳥居,亦是京都的地標之一。

203號巴士往銀閣寺,在白川通的東天王町站下車,很少遊客在這兒下車,幸好途人都知道哲學之道的位置,先路過泉屋博古館,過了馬路左轉,見右邊的巷口放了一座小小「大豐神社」指示牌,沿著小巷走至盡頭,那兒便是哲學之道的入口了。

所謂哲學之道其實是為琵琶湖疏水的渠道,據說西田幾多郎等哲學家常在這兒散步思考因而得名,小路的起點是熊野若王子神社,終點是銀閣寺,全長2公里,河道貫穿住宅區,一邊種了櫻花樹,此刻櫻花盛放,散步其中自然是賞心樂事啊。還以為沒有遊人,原來又去了「旺角女人街」,一路都有路標指示,半小時左右已行到小路盡頭。


銀閣寺又名慈照寺,建於1482年,與金閣寺一樣同是室町全盛時代的建築。入園後右邊便是銀閣(觀音殿),旁邊是著名的向月台砂堆和錦鏡池,園內景觀全是枯山水和池泉回遊式設計。枯山水的特色是庭園以白色砂石掃刷成為銀色(其實是白色)沙灘,末端堆成月台,有點像富士山,據說月滿時能將月光反射入銀閣呢。


銀閣寺的門票頗高,有被「搵笨」之嫌。雖然銀閣寺的不大,亦設了觀光路線,看完右邊的銀沙灘,向前行便是本堂,參觀本堂需另付門票,但有小部份紙門繪畫也免費開放給人觀賞;書院那邊亦有紙門繪畫,但參觀的人不多。池泉式迴遊是足利義政親自設計的,簡單來說是泉中倒影、松影和山石等日式庭園風貌,可惜環境太過熱鬧,覺得沒趣,其中一泉還被人投了許多硬幣。


順著山丘繞了小圈,從高而望銀閣寺建築,其實本堂和書院佔地頗大,還看到沙堆全貎呢。銀閣旁邊便是茶室,設有試飲,茶(其實是水)中有金箔和點點粉紅色物體,因不識日文,只覺味道怪怪,茶是鹹的,實在不懂欣賞。

45分鐘參觀完畢,銀閣寺前的車路亦是哲學之道,櫻花開得更盛;車站在大街左邊,搭204號巴士去金閣寺,由於金閣寺位於洛西,而銀閣寺在洛東,車路頗長,巴士駛過下鴨區,有點衝動去看下鴨神社;地鐵站轉車,這段司機開得頗快。

金閣寺又名鹿苑寺,1397年由北山殿別墅改建而成,以供奉佛祖骨的三層金色舍利殿最有名。金閣前面有鏡湖池,庭園亦是池泉迴遊式佈局,背靠衣笠山,最美的景緻當然是池中的金閣倒影了;隆冬時來過,那次的金閣披了白雪銀粧,能看到「雪粧金閣」美景實屬幸運,今次感到點點失落。金閣寺的門票比銀閣寺便宜,門票同樣是一道「符」。深受宋朝禪宗文化影響,金閣寺的建築風格屬禪宗格式,又因為建於日本的北山山麓,稱之為「北山文化」。金閣寺最低層名為「阿彌陀堂法水院」,二層是「潮音閣」,最上層卻是仿唐建築,屋頂還置有一隻金鳯凰。


沿步道行,夕佳亭是最佳位置觀看石堆和銀沙灘,再行前些是畫院,門口有一棵名為「陸舟之松」的大松樹。繞到後面,近距離看金閣,金箔平滑得有點不真實;園中池塘養了許多錦鯉,四周亦有點景緻,卻沒有金閣般美麗細緻。金閣寺其實也不算大,轉了一圈竟然離開寺門,不足45分鐘又行完。

差不多四點,決定不到龍安寺,搭12號巴士返回祇園,那處黃昏可能遇上藝妓呢。車程確在太長,有點沉悶,良久才駛過四条河原町,鴨川河畔雖有櫻花但不覺美麗,不久看到前面的橘紅色八板神社鳥居,下車走過對面馬路,便是著名的花見小路,「花見小路」的名稱由來,據說取自一家名為「一力」的茶屋,園中種了一株櫻花樹,故名為「花見」。其實新橋區有許多傳統的古建築,現已改建為茶屋,這些茶屋只在黃昏營業,亦是藝妓和舞妓出沒的地方,可惜運氣不佳,來錯後半部份,只遇到兩個藝妓怱怱走過,有點失望;這邊的木屋多是紅色木格建築,配上竹籬芭,這邊的茶屋多是家庭聚會,只營業至晚上九點左右,很早關門。


小路盡頭是建仁寺,路過祇園一角,入去看看,原來每天只在黃昏7點和8點有表演,內容除了古典舞蹈外,還有茶道、琴藝、花道等等京都傳統藝能;而旁邊的甲部歌舞練場則有數場表演,以舞妓和藝妓的舞蹈為主,有故事內容,舞台亦較華麗,但門票頗高。



資料網站



交通網站
京都觀光一日票:¥1,200(含巴士、地鐵)
京都觀光二日票:¥2,000(含巴士、地鐵)

地鐵
京都有兩條地鐵線,但不近景點。
地鐵單程票價:一區:¥210-340
市內巴士+地鐵單程票價:¥360

巴士單程票價:市內¥220
巴士全日票:市內¥500



景點門票
清水寺:¥300
金閣寺:¥400
銀閣寺:¥500
二條城:¥600
天龍寺:¥500
龍安寺:¥400
京都御所:免費
平安神宮:免費
下鴨神社:免費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